廣東羊大師乳業(yè)有限公司
全國客服熱線
400-8499-788
新聞詳情

羊大師:清明過后,這5件事千萬要少做!

發(fā)表時間:2025-04-07 09:18

清明作為春季最重要的節(jié)氣之一,既是掃墓祭祖、追思故人的傳統(tǒng)時節(jié),更是順應天時、調養(yǎng)身心的關鍵節(jié)點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早有記載:“春三月,此謂發(fā)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?!鼻迕鬟^后,養(yǎng)生應當順應春季“生發(fā)”的趨勢,一方面借助自然之力疏肝理氣,另一方面也要做好防濕、防風、防郁結工作。那么,具體該怎么做呢?下面我們一起看看:

一、少做這5件事

1. 少在家里窩著

“春眠不覺曉”雖充滿詩意,但長期宅家久坐,會導致氣血不暢、陽氣不足。尤其清明后濕氣重,久坐不動更易讓濕邪困脾,加重疲勞、浮腫。因此我們可以保持每天至少出門散步30分鐘!曬曬太陽,不僅能促進維生素D合成,還能疏肝解郁。

2. 少吃甜食

甜食雖能帶來短暫愉悅,但過量攝入會加重脾胃負擔,尤其在濕氣重的春季,容易引發(fā)腹脹、舌苔厚膩。俗話說:“脾喜燥惡濕”,甜膩食物易生痰濕所以不妨試著用山藥、小米等甘淡食物替代蛋糕、奶茶。

3. 少脫衣服

清明后氣溫起伏,過早換上短袖、露腳踝,易讓風寒入侵。記住重點保護:頸后“大椎穴”(防感冒)、腹部(護脾胃)、腳踝(三陰交穴位所在),而且早晚溫差大應多準備一件薄外套。

4. 少熬夜

春天對應肝木生發(fā)之性,夜間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膽排毒的黃金時間。長期熬夜會導致肝火旺盛,引發(fā)痘痘、口苦、情緒暴躁。建議睡前半小時放下手機,用熱水泡腳或聽輕音樂助眠。

5. 少生悶氣

春季肝氣旺盛,情緒容易波動大。若總生悶氣、焦慮,易導致肝郁氣滯,出現(xiàn)胸悶、乳腺脹痛、月經不調等問題。我們可以通過深呼吸、拍打腋下(疏肝區(qū)),或與朋友傾訴釋放壓力。

二、堅持5個“一”


1.一杯熱茶

春季適量飲茶,有助于清肝明目、提神醒腦。陳皮茯苓茶是一款清肝明目效果很好的飲料,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,茯苓則擅長利水滲濕,二者搭配,對于受春季濕困困擾的人群而言十分適宜。

2. 一道“祛濕菜”

清明過后,濕氣加重,多吃一些具有祛濕功效的食物很有必要。比較推薦薏米赤小豆鯽魚湯,只需準備1條鯽魚,搭配30克薏米、20克赤小豆與3片生姜。薏米和赤小豆能健脾祛濕,鯽魚高

蛋白、低脂肪,二者搭配,營養(yǎng)均衡,適合全家食用。每周喝2次,可以幫助身體“減負”。

3.一個好覺

充足的睡眠是養(yǎng)生的關鍵一環(huán)。建議每晚11點前入睡,并保證7-8小時的睡眠時間。營造舒適的睡眠環(huán)境,在臥室安裝遮光窗簾,減少外界光線干擾。此外,睡前按揉耳垂后方凹陷處的

“安眠穴”,或是使用薰衣草精油進行香薰,都有助于放松身心,讓你更快地進入甜美的夢鄉(xiāng)。

4.一次踏青

踏青不僅能鍛煉身體,還能愉悅心情。在戶外欣賞自然風光,感受大自然的魅力,有助于緩解壓力,調節(jié)情緒,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。

5. 一個“穴位”

足三里作為“長壽第一穴”,位于犢鼻穴下四橫指(約3寸),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。每天早晚花5分鐘按揉該穴位,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,這樣可雙向調節(jié)脾胃功能,改善解決腹脹

腹瀉等胃腸問題,并增強免疫力。

清明過后,養(yǎng)生的關鍵在于精準把握“平衡”之道——減一分寒濕,增一分陽氣;少一分郁結,多一分舒展。因此,從今日起,謹防這五件“傷身事”,用一杯祛濕茶喚醒清晨,用一次踏

青擁抱自然,讓身體與萬物同頻生長。






分享到: